你有想過什麼是你內在渴望的事嗎?

最近收看到「第60屆金鐘獎」,最末端主持人詢問每一位最佳女演員入圍者,如果跟你10年前(剛出道)的自己說一句話,你會想跟他說什麼話呢?而每一位最佳女演員入圍者,多數都說出了一個類似的想法「你要更勇敢」「也許後面的路不是這麼順利,但是就因為這些挫折與養份,反而讓你更加知道這是一份自己熱愛的工作」「你是很棒的」……

這就讓我回想到10年前的自己,當時的我,在職場上過著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工作與生活,在科技業日復一日地衝刺著,因為我是招募人員,我必須一直找求職者來面試,詢問他們為什麼想來應徵這一份工作、他們對這個工作的勝任程度、以及他們在工作上對自己的期許?

多數的求職者,當我在問他為什麼想來應徵時?最多人的回答是「因為我唸著是電機系、材料系…..,專長作什麼,所以很適合應徵什麼工作」、「因為科技業很有前景,很穩定,所以….」,但我鮮少聽到「因為我熱愛…,因為我內在渴望成為一位創造….的人」、「因為我內在渴望成為一位改變….的人」。

其實不能說這些求職者說得不好,他們的回答反而很符合求職的安全牌,因為如果他們的內在渴望聽起來不夠真誠,對企業來說,反而容易擔心他們回答的是不是真心話?他們是不是會是一位很游移不決,沒有掌握度,甚至於不是一個可以安份守己的員工。

但也在同時,我也在離職端很容易看見員工要離職時跟我說,「因為我存了一點錢,我想要回老家開農場種香菇….」「輪班不能輪一輩子,身體愈來愈不好,所以我跟太太要一起開早餐店」「我存了一筆錢,趁著現在還可以衝的時間,我想要去開酒莊」,而在他們的眼中,似乎存了一筆錢離職的現在,才是追逐真正內在渴望的生活的開始。

其實這本質上,我個人認為,在台灣的環境,或許這也是最符合主流價值觀下生存的方式吧!如果你的價值觀很符合如此,那絕對是好的,但是如果其實你內心暗潮洶湧,但又說不出來是因為什麼原因,那我反而覺得,你要開始思考另一種可能性,另一種替自己開創第二人生的可能性,為自己未雨綢繆,利用穩定的工作之餘,為自己鋪路。

為什麼我這樣說呢?因為AI出現了!!!

AI出現了,代表有愈來愈多的新工具可以替代你要請很多員工,所以靠自己的力量去實現你的創意,變得愈來愈容易,這不是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事情。

但重點來了!!你有想過你要做什麼嗎?你會什麼嗎?你想要什麼嗎?
內心的暗潮洶湧到底從何而來?為什麼我會這樣呢?
如果是這樣,我會建議你幾個方式與角度去想想自己真正要得是什麼?

別急著成為別人眼中的你

如果跳脫主流價值觀,你有想過你真正要的生活是什麼樣貌嗎?不是升職加薪的標籤、不是「看起來很成功」,而是每天起床時,你願意投入的那件事。
把「外界掌聲」換成「內在渴望」:每三個月做一次自我盤點——我在做的事,還有沒有讓我感到有意義?

去培養興趣,從「不為錢及掌聲而做」之中找到自己的喜好

  • 你可能開始發現,你很喜歡旅遊,而且是一種深度旅遊,你會去研究歷史、深度人文、河川變化的深度旅遊,即使家人朋友不願意跟你一起去,你也願意獨自前往;
  • 你可能很喜歡煮飯,即使一開始失敗了,但是你仍然願意繼續嘗試,直到你可以招呼朋友一起來家裡吃飯,都是你煮也OK;
  • 當然也許你還是很喜歡你的工作,想想工作的任務核心解決的議題是什麼?這一樣可能轉變成你未來不依附公司可以做的事情。

開始逐步建立作品集,而不是只累積年資

工作年資會過期,但你為自己保存下來的作品不會。

  • 累積你的旅遊紀實、影像紀錄、文字紀錄皆可以,甚至於是旅遊計劃書,因為你可以成為幫別人規劃旅遊行程的人;
  • 累績你的創意食譜、煮飯經過、一樣用文字影像紀錄都可以。
  • 總之~把你做過的專案、解過的問題、寫過的筆記都留下足跡,整理成可被看見的「價值檔案」。未來每一次機會,都是從「看得到」開始的。

投資和存錢同樣重要,關係比投資更關鍵

建立三個資產:

現金流:保留6–12個月生活費,讓你做選擇不被恐懼綁架。

培養可以攜帶及可複利的能力:寫作、溝通、專業工具、英文與數據/AI素養,越早越好。

長期關係:找到三種人——啟發你的人、和你同行的人、被你服務的人。用真誠交換信任,用價值維繫距離。

小結:

允許自己喜歡簡單,也允許自己想要更多。
找到你的作戰方式:安靜地耕耘、持續地輸出、用作品說話。輕裝不代表平庸,安靜不代表沒有力量,你絕對有能力、有機會,用自己的方式開創一條屬於自己的第二人生。

Sherri Lei
Sherri Lei